近日,据中国领先的汽车互联网公司易车与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联合发布的《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6万台,增长率为89%。到2018年,销量将达到60.8万台,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其中,插电混合动力车的增长率将放缓,纯电动车将作为市场新引擎,持续领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当年已占全球新能源市场份额的56%,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17年,随着补贴政策退坡和市场基数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市场渡过萌芽期,进入稳定增长的成长期。但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出台,由政策导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车企未来的自由竞争必将更为激烈。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报告》预估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将在2030年超越传统燃油车。其中从市场份额上来说,易车预测到2020年,中国纯电动车市场份额将增长至6%,2025年将达20%,2030年将最终超越传统燃油汽车份额。而从产品竞争力指数(包含市场需求度、产品功能、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五个权重指标)来说,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综合竞争力将超越传统燃油汽车。
具体来讲,首先电池性能的提升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电池性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产品普及的重要因素,按照目前规划来看,随着新能源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将逐步赶超传统燃油车型。《新能源汽车报告》预计到2020年,纯电车电池平均单体能量密度约为350Wh/kg,平均续航里程达到300km。到2030年,纯电车电池平均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500Wh/kg,平均续航里程达到500km。
第二,突出的动力性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产品竞争力体现。易车选取了2017年选取了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各细分市场销量集中度60%的主销车款进行统计,在平均单车功率质量方面,传统燃油车为86.3kw/t,新能源汽车为82.9 kw/t,新能源汽车在动力表现方面与传统燃油车型并无明显差异。而在平均单车百公里加速时间方面,传统燃油车为8.8s,新能源汽车为8.5s,新能源汽车0-100km加速时间表现甚至超越了目前主流传统燃油车型。可以想见,新能源动力性能将有望赶超传统燃油车型。
第三,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是其能否快速向市场普及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这方面来看,2014年至2017年间,主要车型平均续航里程年均增长24.3%,在2017年平均单车续航里程达到了271公里,续航里程的不断提升为新能源的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
第四,智能化、网联化应用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致胜的关键因素。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发展势在必行,而新能源汽车将是发展智能、网联化技术最合适的载体,同时智能化驾驶辅助与网联化信息服务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增加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现阶段来看,网联化信息服务技术及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厂商重点关注的技术,在蓝牙/车载电话、GPS导航系统、定位互动服务、车载WIFI,以及全景摄像头、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远近光感应系统、自适应巡航等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装配率均高于传燃油汽车。
最后,与传统燃油车型相比,新能源汽车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小型化、轻量化趋势,可以有效提升平均单车续航里程与整车性能。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单车轴距为2513mm,平均单车车重为1334kg,均为自2014年来的最低。为达到小型化与轻量化的目标,厂商在新材料应用、车身结构优化、制造工艺升级等方面将遇到新的挑战。
以上可以看出,汽车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轻量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市场接受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据《新能源汽车报告》调查显示,2017年有近三成(27%)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会考虑纯电动汽车,另有25%的人会选择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首次超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其中,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以已婚中年男性,中高学历与收入群体为主。使用成本低、环保、能够享受价格补贴及车内安静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型的四大主要原因。三厢轿车及5座SUV是新能源车型潜客最理想的厢体类型。续航、电池寿命与安全性是潜在消费者关注的TOP3要素。并且,有近一半的潜在消费者表示完全不看重补贴,其中高端纯电动车潜在消费群体表现更为明显。
《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洞察报告》基于尼尔森行业洞察积累,以及易车大数据研究体系,在回顾2017年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的基础上,对庞杂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渠道与服务等进行多维度立体探究,并融合了新能源汽车第一导购平台电动邦的调研数据,以期数据洞察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易车与尼尔森的结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出更为精确、且更贴合市场需求的销量预测工具——“车远见”,以期为行业提供有益参考。